石川有悟丨諧音漢字 諧趣人生: “積”與“急”

來源:中國崀山網 作者:肖凌之 編輯:redcloud 2019-02-03 09:20:59
—分享—

  曾經有兩個愛畫畫的孩子,都頗有天資。其中一個孩子每畫一張就要母親將畫貼在家里的墻上,好給客人們看,以獲取別人的稱贊。另一個孩子則將所畫的每一張扔進廢紙簍,不管是滿意還是不滿意。三年之后,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:滿墻的畫,色彩鮮亮,構圖完整,人人稱揚。第二個孩子沒法展覽,所有人都只看到他手頭尚未畫完的那一張。但在三十年以后,第二個孩子的畫卻橫空出世,震驚了畫壇。到了這個時候,人們對第一個孩子的畫已是慢慢淡忘,對第二個孩子卻是大加贊賞,認為他的畫才是真正的功底深厚,經看、耐看。

  近日,讀到這則故事,心中頗有感觸。人們之所以后來對第一個孩子的畫不感興趣,是因為孩子的“急于求成”,沒有沉淀自己的畫畫技巧,隨著時間的推移,自然會被人們所遺棄。相反,第二個孩子埋頭于基本功的積淀,不到火候不顯露,厚積而薄發(fā),其畫技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,經得起玩味和端詳,自然便會贏取最后的掌聲和鮮花。

  是啊, 在這個世界上,大凡有上進心的人,都是會去追求事業(yè)的輝煌和成功的榮耀的。但在追逐的過程中,有些人卻像第一個孩子一樣,熱衷于立竿見影和立馬見效,急于表現、急于求成、急于搶先,享受著短暫的快感,癡迷于眼前的名利,卻不愿像第二個小孩一樣扎根千里,積蓄力量,默默忍受無人問津的孤寂,結果雖有所得卻是得之皮毛,雖有所譽卻是譽之瞬間,經不起過細的考量和歷史的檢驗。由此,讓我聯想了“積”與“急”這對諧音字以及其對人對事的影響。

  “積”,其基本含義是聚集,是一點一滴的匯聚、一分一厘的積攢,是一種堅持不懈、持之以恒的行為方式,是一種腳踏實地、埋頭苦干的精神狀態(tài)。“急”,既有立馬行動、雷厲風行的意思,也指不踏實、不安分的外在表現和急于求成、輕浮急躁的心理體驗。表面上看,“積”與“急”似乎風馬牛不相及。但在成事的道路上,“積”與“急”始終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出的選項,什么時候選擇“積”,什么時候需要 “急”,著實有所講究,并決定著最后的較量和結局。

  有了想法和藍圖,就要立即行動,爭取盡早、盡快把夢想化為現實。這種表現雖說是一種“急”,但卻是一種好作風、好品質,有利于工作的推動,有利于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什么時候都要有所倡導、有所堅持。尤其是對待那些勇立潮頭、搶占先機的事情,更需這種“急”,要有“慢不得”“等不起”“坐不住”的急切,用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”的態(tài)度來對待,不可只有“空想”和“唱功”,不可被動地等待與觀望,不可有任何拖延和遲緩,不然永遠只會是起個早床趕個晚集。

  但到了事物的處理過程中,卻是不能急手急腳的,而是要“急”而不亂、“急”中生智,遵循其運行規(guī)律,不能為了搶時間、趕進度,就搞毛毛糙糙、大而概之,該到的程序不到,該打磨的地方不打磨,該花的功夫不花,只求過得去,不求過得硬。不然,即便按時或是提前完成了任務,也只會是不好不壞、又多又快,留下個質量不過關或是安全的隱患?,F實中的那些“豆腐渣”工程,那些用不了多久就報廢的生產生活用品,多半就是急火攻心、偷工減料、摻雜使假、粗制濫造而弄出來的,最終是害己害人害社會。這是“急”的危害,是“性急吃了熱豆腐”惹出的禍,是要努力避免的。

  至于那些中長期規(guī)劃的實施,那些知識和技能的打造,那些好習慣的養(yǎng)成,那些長遠事業(yè)的造就,更是不能擁有“急”的態(tài)度的,而是要下好久久為功和日積月累的功夫,做好“積”的文章,積跬步以至千里,積細土以至山丘,積小流以至江海,積小能以至大能,積小變以至大變,積小勝以至大勝,積小成以至大成,創(chuàng)造出繩鋸木斷、水滴石穿和金石可鏤的奇跡來。這樣的情形,是來不得任何急功近利和一曝十寒的舉動的。不然,只會演變出半途而廢和前功盡棄,或是導致功敗垂成和功虧一簣的遺憾。

  人生當有“積”與“急”,當“急”不急會壞事,應“積”不積難成事,但何時何事當去“積”,何時何事又該“急”,著實考量著人的智慧,也折射著人的境界。它不僅需要我們對所處的世界有比較客觀的認識,還需要對自己有比較清醒的了解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,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,懂得事情的輕重緩急,清楚事物的運行規(guī)律,并做出相應的姿態(tài)和表示,做到當“積”者必須“積”,應“急”者不含糊。唯如此,也就把準了生命的要義和人生的節(jié)奏,活出個無悔,活出個滿意的自己。

來源:中國崀山網

作者:肖凌之

編輯:redcloud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新寧新聞網首頁